AI术语太多太难懂?我把20个术语翻译成了王者荣耀和微信聊天

AI术语太多太难懂?我把20个术语翻译成了王者荣耀和微信聊天

发布于 2025年4月22日

AI 听起来很高大上?

别怕,今天我们用“大白话”,把最火的 20 个 AI 术语讲明白。

你不需要会编程、不需要看论文,只要会吃饭、打游戏、发微信,就能看懂!

AI 智能体与推理方法

1. ReAct:边想边干的 AI

你是不是那种炒菜时一边尝一边加料的人?

AI 也学你这套,叫 ReAct。

它不是先想完再动手,而是边干边想,边想边干。

🧠→🍳→🧠→🍽️

像炒菜一样:尝一口,觉得淡,加盐;再尝,不行,再加点酱油。

2. Reflexion:会“复盘”的 AI

AI 做完事后会自己反思:“我这次哪搞砸了?”

然后记下来,下次别再犯。

就像你打王者输了,回头看录像:“我不该冲塔的!”

这就是 Reflexion。

3. Tree of Thoughts(ToT):脑子里长出一棵“思维树”

AI 遇到难题时,会像走迷宫一样列出各种可能的路线,然后试着走一走,看哪条最靠谱。

🌳 思维树长这样:

开始
├─ 想法1 → 失败
└─ 想法2
    ├─ 步骤A → 成功!
    └─ 步骤B → 又失败

4. CoT(Chain of Thought):写草稿的 AI

AI 不直接告诉你答案,而是像小学生做题那样写出“过程”。

比如你问:“2 + 3 × 4 = ?”
它会说:“先算乘法 3×4=12,再加 2,答案是 14。”
是不是比“14”更靠谱?

5. AutoGPT:自带主意的 AI

你只说一句“我想开家咖啡店”,它就开始:

  1. 查地段
  2. 设计 logo
  3. 写宣传文案
  4. 发朋友圈预热

你啥都没教它,它就自己动了。这就是 AutoGPT,AI 里的“卷王”。

2023年就有的概念,由此引出各种AI Agent产品

6. Agent:AI 助理

AI Agent 是那种你一说话,它就理解你想干嘛,然后立马去做的 AI。

你说:“订张明天去上海的高铁票。”

它:查票 → 选座 → 扣款 → 发你邮箱。

是不是比你对象还靠谱?

现在仍不够成熟,但已经越来越多落地产品雏形,比如Manus、Fellou、扣子空间、Devin等。

7. SWE-agent:程序员专属 AI

SWE 是 “Software Engineer”(软件工程师)的缩写。

现在最热的赛道,各种AI编程工具都是这类型。 比如Cursor、Windsurf、Trae等。


你说:“帮我写个能算 BMI 的网页。”

它:写 HTML、写 JS、还顺手加个美化按钮。

你说:“我想改成英制单位。”

它:改完还加了个单位切换按钮。

这就是 SWE-agent,码农的福音,老板的噩梦。

AI 是怎么“上学”的?

8. SFT:老师手把手教

AI 看着人类写的“标准答案”学会怎么做事。

就像你小时候学作文,老师给你一篇范文:“我的妈妈”,你照着写。

9. RLHF:AI 有教练打分

AI 做完题,人类打分:“这个回答不够礼貌,扣 2 分!”

它就知道下次要说“您好”,而不是“你听我说”。

10. LoRA:只换件外套就能换风格

AI 不用整形,只加点“小插件”就能变身。

就像你穿个西装去面试,穿个卫衣去蹦迪,身体没变,气场变了。

11. Prompt Tuning:换句话说就能改变 AI 行为

你说:“写一个爱情故事。”

它写了个“霸总爱上我”的套路文。

你换成:“写一个发生在养老院的爱情故事,温馨又感人。”

它立刻写出一对老年人重逢的故事,还配上夕阳和轮椅。

这就是 Prompt Tuning,AI 听“话术”行事。

AI 的身体构造

12. LLM:语言界的“卷王”

LLM 就是像 GPT-4.5、Claude 这样的大语言模型。

它读了几百万本书、几亿条微博,能写诗、写代码、写情书。

你说一句“我今天有点丧”,它能回你十种鸡汤。

13. Transformer:AI 的大脑结构图

Transformer 是 AI 的“脑回路”。

它能记住你前面说过啥,理解你现在说啥,预测你接下来要说啥。

就像你说:“我今天…”

它就知道你可能接“心情不好”,不会接“我是一只小老虎”。

14. MoE:AI 的专家团

MoE 就是 AI 里有一堆“专家”,每次只叫最合适的那个出来工作。

就像你拉个群问:“我牙疼咋办?”
牙医朋友冒泡:“别怕,我来。”

15. Multimodal:啥都能看懂的 AI

发张图,它能说“这是只在阳台上晒太阳的橘猫”。

发段音频,它能听出你在唱《小幸运》。

文字、图片、声音、视频,它全都能懂,简直是 AI 界的“全能王”。

AI 怎么考核?

16. Benchmark:AI 的“高考题”

AI 要证明自己牛,就得做标准题库。

比如“看图写话”“逻辑推理”“翻译句子”,做得越好,说明越聪明。

17. i.i.d.:考试题都不一样?

i.i.d. 假设每道题都互不相关,用于测试大模型能力。

但现实哪有这么理想?

就像你前一题问“鲁迅是谁”,后一题问“他写过啥书”,你前面答错了,后面也就凉了。

i.i.d. 是英文 independent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的缩写

18. Chatbot Arena:AI 版《蒙面歌王》 

想象一个舞台,两个 AI 被“蒙上面具”,你不知道谁是谁。

主持人出题,比如:“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。”

两个 AI 分别作答,评委(人类)只看内容,不知道是谁写的,然后投票选出更喜欢的那个。

这就像《蒙面歌王》: • 你听歌,不看脸 • 只凭感觉选出你最喜欢的声音

其他重要概念

19. Zero-shot / Few-shot:没学过也能蒙对

Zero-shot 就是 AI 完全没见过这类题,还能答对。
Few-shot 是只看几个例子就学会。

就像你从没做过寿司,看一遍视频就会了,朋友都说你天赋异禀。

20. Hallucination(幻觉):AI 瞎编故事

你问:“中国第一位总统是谁?”
它说:“李白。”
你问:“证据呢?”
它说:“我梦见的。”

这就是 AI 的幻觉,编得像真的,但根本没发生。

Hallucination 的英文发音是:/həˌluːsɪˈneɪʃən/ 中文版发音:哈-露-斯-内-神

最后一句话

AI 不神秘,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模仿人类。

你越像个普通人,它越像个聪明人。

如果你想继续看“AI 段子科普”,记得点赞+收藏!

标签

推荐文章